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来源:雷电竞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29 06:35:27 访问量 :731 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新征程上,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如何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教育教学?本期“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羊城晚报专访了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揭晓教授,深入解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羊城晚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从这个方面上看,我们该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揭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办好思政课提供价值指引和方法指导。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立德树人,构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牢固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志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而,将办好思政课放在为“党”和为“国”的高度来看待,就是要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关键作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有德人才”。

  薪火相传,锻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接续奋斗。习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要通过办好思政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活力。要从事业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高度,深刻认识思政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

  防患未然,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屏障。习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将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待,就是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的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看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比较视野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羊城晚报: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应当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

  揭晓:《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深刻领悟,精准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能解决“融入内容”的问题。习强调,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深刻领悟、精准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同时,要广泛研读专家学者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阐释,吃透悟深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拓展和丰富自身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的认识,找到与思政课的融通点,为真情实感地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做足课前功夫。

  教学创新,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学创新能解决“融入方法”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教师要将理论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育人效果。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从完善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情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学生的方式等方面做创新。同时,充分的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作用,以此来实现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的具体化。

  话语转化,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年学子中落地生根。话语转化是解决“融合程度”的问题。习强调,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思政课教师要学会用青年学生的日常话语讲理论,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形象生动的话语方式注入到青年学生的精神深处,架构起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增强理论话语的亲和力、针对性,激发青年群体的心理共鸣。

  羊城晚报:习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应该怎样践行“两个结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揭晓:思政课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践行“两个结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大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习曾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要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教师不但要给学生细致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参与课外实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高“大思政课”的实效性。

  善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大思政课”的内容向度。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习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必须善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就应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相融相通,将这种“融通结晶”的红色文化、建党精神、先进事迹等引入思政课堂,重新打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导当代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持“两个结合”的实践要义,优化“大思政课”的实践方式。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品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两个结合”的过程本质上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过程。“大思政课”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场域”,这就要求“大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空间限制,善用社会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大社会的实践场域中厚植理想信念根基。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